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 提升脑卒中识别及救治效率 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毛佳慧)10月11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欧老龄产业创新论坛在沪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表示,脑卒中已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首要致死和致残性疾病。慢病患者是我国卒中的高危人群。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病的防控尤为重要。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损伤。《柳叶刀》发表文章显示,脑卒中是影响国人健康的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那么,脑中风能不能预防、控制?“从脑卒中的发展而言,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吉训明说,首先是不良生活方式会引起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如果慢病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就会出现动脉硬化和血管狭窄,最后形成了血管阻塞或血栓形成。
以高血压为例,我国高血压人群有2.5亿,但是控制达标率只有10.6%。“要让我国30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达60%,高血压确诊患者规范治疗率进一步提升。”吉训明说。
吉训明表示,中国成人卒中风险高居世界195个国家首位,中国成年人的一生中,5个人里就约有2个人(39.3%)发生中风,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
“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发病患者,如能把握发病几小时的黄金时间救治窗口期,加上科学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可大幅降低卒中残疾和复发风险。”吉训明指出,然而实际上,大部分病人并没有得到早期有效救治。我国患者的溶栓率仅3%-5%,因为有些患者和家人不能识别脑中风导致就诊延误,加之转院、药物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耽误时间。
因此,吉训明提出,一是要让医务人员和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科普,让老百姓知道中风是可防可治的,同时通过各平台加强筛查和救治工作,使得老百姓知道,中风要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救治。
二是要优化120到达医院前的转院以及医院内部的衔接流程,要建立脑卒中急救地图,让老百姓在家就可以搜索到附近的脑卒中救治单位以及医院的繁忙程度。吉训明补充道,为了进一步缩短时间,可以把移动CT、血液化验和120结合在一起。一旦初步怀疑是卒中,120开到患者楼下,先检查,通过人工智能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溶栓,先溶栓再将患者送往医院,减少回程和院内等待时间,大幅提升效率。
依托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吉训明带领团队深入各县域进行中风识别、科普教育和技术指导,试行建立县乡村救治卒中的三级分级诊疗体系,设立“345行动”,政府主导,依靠专家,目标将卒中发病率降低30%,残疾死亡率降低40%,卒中复发率下降50%。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脑卒中发病的病理改变也跟欧美国家人群不一样。吉训明介绍称,欧美国家人群的脑卒中,90%以上是源于颅外大动脉硬化狭窄和房颤,通过内膜剥脱、放置支架或抗凝的方式均可治疗;中国患者的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主要病因,即内膜剥脱、放置支架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均不理想,更加难防难治。
“这就意味着,同样面对脑卒中的治疗挑战时,我国的药物研发和新技术攻关重点与欧美国家并不完全相同。”吉训明表示,我们不能机械套用欧美国家的药物、指南,必须针对国人的疾病特点,研究适合中国脑卒中患者的防治新药、新器械、新方案。
上一篇:没有了